团贷网挂了。
相较于之前爆雷的众多P2P平台,团贷网绝对是一条“大鱼”,诸多名人为之站台,深受投资机构追捧,其创始人一路裸奔的历程更是堪称魔幻。
现一朝覆灭,除了受害者的哀嚎,还能有何反省?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资本嗜利及人性贪婪,团贷网就不会是最后一家。
不要以为这场大戏,看似与我们无关,实则处处相关。
是时候了解高利贷凶残的历史了。
- 1 -
团贷网死了,这是最近互金领域最大的一颗雷。
这两天还有另一家P2P也被警方查封,叫做口袋理财,一个在P2P领域存在感一般,但在高利贷领域无人不知的公司,XX白卡。
这两家P2P公司,和传统的P2P跑路完全不同,他们不是被所谓非法集资的资金池拖垮,而是被高利贷彻底毒死的,而且还是他们自己放出的高利贷。
而国内目前残存的P2P平台,大部分都中了高利贷的毒已深,接下来,预计还会有一系列的平台跑路。
团贷网和口袋理财的倒下,将是这新一波雷潮的序幕。
- 2 -
P2P在中国,是伪命题。
为什么是伪命题?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2个根本悖论,导致无法正常存活。
第一个悖论,必须刚性兑付,投资人不接受承受风险。
按照正常的P2P模式,交易是人对人的,应该是投资人自己决定投不投借款人,投了之后,钱要不回来,风险应当自己承担,平台不承担兑付义务,政府也不允许P2P刚性兑付。
但我们都知道,这在中国行不通,投资人会搞死你。
所以平台要活下去,必须刚性兑付。
一头是刚兑不合规,一头是不刚兑会死,这是第一个悖论。
第二个悖论,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逆向筛选矛盾。
一般P2P给到投资者的收益在8个点以上,高的十几个点的也有,再加上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工资支出,资金通道成本,保证金等等一系列成本,P2P平台的资金成本基本都在20%以上,更高的也有的是。
那么问题来了,P2P平台以20个点以上的成本搞来的资金,需要以多少的价格放出去才能有得赚?
考虑到部分坏账的情况,这个数字应该是30%以上的年化。
如果对企业融资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个融资成本,正常企业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连毛利都赚不回来,现在实体经济这么不景气。
正常经营的企业不会要这种钱的。
那么问题来了,肯接受这种必然换不上的费率的钱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他们的资产质量如何?
一头是投资人要高收益,一头是投资标的高风险,这是第二个悖论。
由于上述两个悖论的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P2P平台,为了活下去,实质性违规操作,搭建资金池,借新还旧,走向庞氏之路。
- 3 -
原本P2P行业,在2017年初就该全员覆灭了,因为那时候整个经济下行厉害,坏账频发,而且由于早期P2P都是大额投资标的,一个标的初风险,一个平台爆炸。
更要命的是,大额标的,也玩不转了,那个时候政府要求P2P限制标的规模,企业标的不能超过100W,个人标的不能超过20W,限期整改。
鑫合汇和草根就是那个时候囤了过多的大额标,导致合规无望的。
眼看着P2P就要因为资产不合规,且违法资金池(为了覆盖掉坏账标的的借新还旧)被一锅端,但同样是那个年代,一个神奇的物种兴起了。
互联网小额高利贷。
那个时候还不是714高炮,而是1000到3000元,1到3个月,月费率6%到15%的普通小额高利贷,又叫现金贷。
大量资产慌,且资产不合规,且资产有问题的P2P公司,开始转做现金贷,P2P筹集来的钱,都拿去放现金贷了。
- 4 -
那个时候,现金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大量的底层同胞还没有被债务压垮,他们还是正常的蓝领或者小白领或者大学生,他们一个月的正常收入也有3到5千元,买个苹果借个现金贷,分个3期还上,压力不大。
所以获客成本不高,坏账不高,收益不低,并且由于额度小,恰恰好满足了监管的小标的人对人的要求。
大量P2P公司,在现金贷的第一波红利中,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做得好的公司,一个月的净收益,是放贷总额的10%。
一头是P2P吸纳来的高额现金,一头是月10%收益的现金贷资产,印钞机开起来了。
很多现在还屹立不倒的P2P公司,都是趁着那个红利期放现金贷,把自己P2P大额标的中的坏账窟窿给填上的。
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现金贷血汗利息,养活了很多表面高大上的P2P机构,以及那些享受着P2P高收益的所谓“高净值人群”。
这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一次降维打击。
- 5 -
现金贷让很多P2P公司过得很滋润,但好景不长。
因为现金贷本身小额短期高费率的特点,正常人是不会借的。你想想,你会去找贷款公司借1000元1个月利息15%的贷款吗?
这种对用户极为不友好的吸血产品,同样也是对用户阶层的一次逆向筛选。
会借这种钱的,大多是用于虚荣消费,或者赌债,或者不良嗜好的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
这部分人的一大特点是,不仅收入低,并且对于欲望控制和资金管理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费的快感,最讨厌的就是延迟满足感。
所以他们一旦沾上现金贷,钱来得简单,欲望可以立刻满足,立马就会大量消费,然后继续借贷,多头借贷,最后以贷养贷。
2016年7月,我对行业做过一次多头负债排查,现金贷人群的平均贷款数量为3家;2017年1月,这个数字是15家;2017年7月,这个数字是,22家。
2017年9月,这个数字是,32家。
借款人的多头负债正严重恶化,很多人已经实质性破产了,因为收入连每月的利息都覆盖不了,要是被哪家拒绝下款,立刻负债链就会爆炸。
但奇迹的是,没有爆炸。
因为各大公司,都发现了现金贷的暴利,而自己原有的生意,和高利贷比,简直是过家家的玩具。
于是千军万马转高利贷,巅峰时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参与了高利贷,更别提各个中小公司,互联网公司了。
他们的野蛮涌入,给那些原本要爆仓的底层人民续上了命,也给那些坏账即将爆发的公司,接了盘。
大家继续玩下去,但是流量的价格被炒了起来。
一个现金贷有效带看客户的成本,从15元涨到35元涨到150元,口袋理财关联的XX白卡,最高时开到了300元,放一笔赔一笔,就靠续贷赚钱。
而各路贷款超市,某X60等,就是那个时间节点起来的,他们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