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er |
2010-10-18 12:16 |
马伯庸在《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中曾假想殷商覆灭后,其留守东夷的舰队在攸侯喜指挥之下东渡太平洋,入侵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地带。这当然只是完全的虚构(例如殷商时代玛雅文明根本还不存在),作者在前言中就预先拒绝了用现实历史来干扰小说阅读的做法。不过如果郑成功多活几年,那么中国舰队横穿太平洋的征战倒确实至少有一丝可能。试想一下这一变量的更动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姑且冒着被人说意淫的风险):
1662年初攻下台湾后,郑成功意识到要保留明室衣冠必须有长期稳固的海外基地,同时鉴于吕宋岛华人屡次遭西班牙屠戮的遭遇,他要求西班牙人约束其行为并称臣纳贡,而这是西班牙人绝对难以服从的要求。双方不可协调的立场最终导致走向武力裁决。同年西班牙人匆匆结束菲律宾群岛南部还在进行中的摩洛战争,弃守三宝颜堡垒,全力防守马尼拉城。而郑成功也制服了留守金门、厦门抗命不遵的部将以及与乳母通奸的儿子郑经,出于将功赎罪、建立自己威信以及远离父亲等多重目的,郑经主动要求出征吕宋。同时吕宋华人也前来呼告求援(因为1662年再次发生西班牙人屠杀华人的事件),并为郑氏提供相关军事情报。
经过军事准备和外交争吵,1664年初夏的一个清晨,郑经率500艘舰船共1万大军,一支分队在马尼拉北部的苏比克湾登陆,另一支海军则封锁马尼拉港,同时秘密组织当地华人反抗。这一次郑氏吸取了1574年海盗林阿凤进攻马尼拉失败及在台湾围困荷兰人久战不下的教训,以优势兵力首先击败西班牙远东海军,同时猛轰马尼拉城墙。在遭到围城数月之后,人数不足2000的西班牙守军疲惫不堪,被迫投降。郑氏将当地辟为麻逸府,努力吸纳华人前来定居。
1664年是康熙三年,康熙在北京朝廷尚未亲政,朝中大臣从大陆本位主义角度出发,认为郑氏向海外辟土正说明他们已无意争夺天下,大为放心之余全力平定内陆并休养生息。日本此时在德川幕府之下正在锁国,除了荷兰人外,他们对欧洲人本就不喜欢,且郑成功母亲就是日本人,与郑氏往来密切。朝鲜君臣一意思明尊周,固然不满于郑氏不争天下而着眼海外,但至少在反清复明这一点上与郑氏有一致意见。本来荷兰人是郑氏世仇,可能援助西班牙人,但荷兰1609年才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对这个前宗主国极为憎恶,因此它决意等这两个大敌两败俱伤后再去收拾。当郑氏攻占吕宋之后,他们一度试图趁郑氏在台湾、吕宋兵力分散而攻占其中一处——特别是收复台湾的机会,但以其防守严密而放弃。此外,荷兰人也不得不密切关注郑氏下一步是否会入侵自己据守的东印度群岛——尤其是摩鹿加群岛和巴达维亚;为防范郑氏,荷兰人加紧与北京朝廷的政治联系,进京朝贡。
对郑氏来说为难的是平定麻逸府之外地区的局势——因为西班牙主力虽被击败,但群岛居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已有许多人皈依天主教,而南部则是穆斯林聚居区。对此郑成功采取宗教不干涉政策,且利用吕宋和苏禄王国历史上与明王朝的良好关系以稳定局势,也并不试图向中南部地区武装殖民,只是将吕宋岛作为收纳明遗民和华人移民的一个新中心,并逐步完善府县制度,开辟田地,发展南洋贸易以资军费——因为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反攻大陆。为获取军费,郑氏的船只逐渐卷入墨西哥至吕宋的大帆船贸易,开始横渡太平洋,因为这一航线利润丰厚;甚至试图介入香料群岛对欧洲的贸易,使荷兰人大为紧张。
此时清朝统治逐渐稳固,并采取海禁政策,对郑氏实行坚壁清野,同时联合红毛夷(荷兰人)共同打击郑氏。1672年郑成功眼见收复大陆无望,忧愤病死。此时永历帝已死十年,西南平定,清朝国力增长,康熙已经亲政,试图对反清复明者以最后一击,以最终统一天下。他任用郑氏降将施琅专意对付东南局势,1683年,施琅趁郑氏内乱,从鹿耳门攻破台湾府城,郑军大溃,守军逃亡吕宋岛。施琅又尾随予以攻占。此事在朝中引发剧烈争议,一方认为这些蛮荒之地将加重朝廷财政负担,另一方则认为不可放弃,否则将成为反清复明者和海盗巢穴,从此东南不得安宁。同时,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均入京请求将台湾和吕宋岛重新“归还”给他们。经过长期争辩,最终康熙决定将两地纳入版图。
西班牙人对此决定尤其感到失望,而在此期间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在华事业的支持也逐渐减少,“礼仪之争”浮上台面,一贯以保教自居的西班牙人重拾起一个世纪前征服中国的计划,第一步就是先得收复在远东的桥头堡——菲律宾群岛。然而这一计划过于庞大,将对墨西哥财政造成严重负担,且1668年承认葡萄牙重获独立后,西班牙愈加衰落;因此在初期只以小分队形式派出几十数百人的殖民军对菲律宾群岛沿海进行海盗行为,同时派出传教士试图重新赢回当地人民心。这种海盗与反海盗的拉锯战持续多年,使清朝驻军深感头痛,此刻清廷在北方已卷入对俄国(1685/1689)和准噶尔的战争,注意力已经转向北面,不想南方再有动乱,即敕令授权吕宋岛总督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清扫和制止这类海盗行为。
吕宋岛总督接到授权后即开始采取行动。从曾参与大帆船贸易的商人那里他得知这些袭击的夷人来自墨西哥,他从未听过这个地名,也不知道它有多远,又误信传言,乐观地以为横跨太平洋的航程顺风只须不到一个月,而这个没听说过名字的地方的夷人想必也不会太强大,乃决意派出一支远征军讨伐。1700年初春,这支实际上由前郑氏海军降卒及施琅部属组成的庞大舰队由商人指引航向,启程东渡。由于在船舱中种植豆芽(这是郑和的老办法),他们没患上败血症。但令人绝望的是一路都是茫茫大洋,许多水手的士气大受影响,所幸在航行一个半月之后,他们抵达一个大岛——他们根据当地人发音,结合一种天朝心理,将之命名为“夏威夷”,意思是“华夏威震蛮夷”。先前船队已经无法保持完整一致的队形而有舰船掉队,此时更有人开小差,少数船只偏离航向,结果最终主力部队抵达今加州海岸一带——当地现有一片海滩被命名为“中国海滩”;少数舰船甚至漂流至南美智利海岸,船员在失散后不得不留下来与当地人结婚,因此智利当地话中迄今仍将小男孩称为“奇尼多”,意思是“小小中国人”,女孩子则称为“奇尼达”(“中国小女娃”),以纪念这一段历史。
主力舰队在荒无人烟的加州海岸没有发现任何海盗和蛮夷,极端失望之下部队开始哗变,同时穿上携带的粮食也将吃光。舰长不得不宣布分成几支小分队行动,沿海岸搜寻敌人及粮食(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也可能将敌人变成粮食)。最终南下的侦察舰首先发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此地许多贸易货物正在装卸,一片繁荣景象。西班牙港口守备以为这些船舰和以往一样,只是前来贸易的中国舢板,并未留意。侦察舰在通知各分舰队之后,一个月后才艰难集合,于1700年夏未经宣战,在封锁港口后开始攻城,复仇心理加上生存欲望,使得这支部队急于破城,并在攻占之后大肆抢劫。此事震动整个墨西哥,打击了西班牙在墨西哥的威信,使新西班牙殖民政府急于收复该城。此时攻占该城的中国远征军已派舰船回吕宋报信,并要求派送更多支援——但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此时,远征军内部对战争目的逐渐产生质疑,有些人不认为这是打击海盗的最佳方式——而且,他们自己看起来也变得有些像海盗了;而此刻却仍未能得到西班牙人不再向吕宋派兵骚扰的保证。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后,从西班牙本土传来消息,查理二世国王驾崩。次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西班牙自此被拖入长达十四年的、疲惫不堪的战争之中。虽然在战争结束之前,远征军舰队不得不在没有得到任何保证的情况下撤回吕宋,但事实上从此西班牙也不再有余暇兼顾东亚,正如当年失去台湾的荷兰一样,它逐渐认可了这个现实,而对墨西哥人来说倒也不坏:因为他们从此不必再每年拨款25万比索去补贴菲律宾了。南洋海面自此逐渐恢复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