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男: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高技术,什么是极限运动... 今年不幸过世的科幻大师, 阿瑟·克拉克爵士, 在他198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中描述了这样的情节:中国出人意料地把自己的轨道空间站当作行星际飞船(命名为“钱学森号”),抢在美国和苏联之前登陆了木星的第二颗卫星(即“欧罗巴”)。登上木卫二后,飞船上的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历史上第一种外星生物,一种巨大的趋光性植物。然而,在黑暗中,这种植物向明亮的“钱学森号”船体迅速攀爬,最终压坏了飞船,参与木星任务的船员和科学家全部死亡。
“钱学森号”上的科学家张博士意识到,其实,只要把飞船上的灯关掉,就可以避免被毁灭的厄运,但经验总是来得晚一步。在临死前,他冷静地观察了外星植物,并向外界发送了他观察到的这些宝贵的信息。
阿瑟·克拉克的许多小说中(包括改编的电影中)所描述的航天技术和细节一向被认为是“具备真实性”的,也就是说,要么是人们现在就掌握的,要么是不远的将来被认为能够达到的。然而,他的小说却对19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太空开发过于乐观,比如在2001年美苏就造出了巨大的轨道空间站和行星际飞船,2007年的中国虽然比两个超级大国差点儿,至少也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等等。
事实上,如果说1969年的阿波罗计划代表了当时人类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 那么, 近几年的国际空间站, 自然是代表了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高技术,但却几乎也没有任何“科学”层面的进步。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虽然空间科学试验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是作为其基础的空间站和天地往返工具没有任何“航天科学”层面的进步,甚至在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将出现倒退。
而2008年中国的神舟7号飞船, 更是与“科学”沾不上边了。至于“高技术”的方面,虽然我对于火箭发动机啦,飞船材料啦,航天服啦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作为一个懒散的工科毕业生,我至少知道“成熟”这个词约等于“过时”。而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在飞船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方面,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神7”上的一块电路板,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它们比你用100块钱卖给拾荒人的淘汰电脑在硬件上要落后得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看了9月27号下午翟志刚航天员的表演,就下定决心为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技术,那么,你可以选择去读工业中专,因为牛顿力学和8086汇编语言能教给你飞船所需要的一切,学习微积分和量子力学实在是对人民币的巨大的浪费。
有一天我看到美剧《天才理论传》(The Big Bang Theory)里的一幕,理论物理学天才Sheldon因为她妹妹在其他人面前称呼他为“火箭科学家”而气愤不已,大概他觉得,这种大众认为cool很in的叫法实在有辱他的研究。不知道怎么回事,每当在电视里看到神舟N号飞船发射后,领导拜访病榻上的钱博士的画面,我都会想起Sheldon那可爱的无可奈何的表情。
钱博士发表的最后一篇关于火箭的论文,大约是在50年前。虽然他对这种年轻时衷爱的大玩具一直兴致盎然,虽然“火箭科学家”这个头衔又cool又in,但是一把年纪的钱博士毕竟已经成长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的科学家,并非当年在Caltech玩火箭的小伙子了。太空探索,就像攀岩和悬崖跳水,比起科学和高技术,勇气、热情和冒险精神更加重要吧。
回到本文的题目上,什么是科学?《2010太空漫游》里张博士对外星植物的观察是科学,因为它试图揭示自然界未知的规律。什么是高技术?我用PC写这篇文章并发到网上,就是拜近30年来发展的的宇宙超级无敌高技术所赐。
换句话说,各位在2008年9月25日到28日看到的神7任务,无疑是我国五千年以来,最为牛叉的极限运动了 - 遗憾的是,在9月27号下午4点半钟出场的翟志刚选手丝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